典型文献
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的临床特点及术后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接受肠造瘘术并于数月后行关瘘的新生儿中,纳入1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肠造瘘术后造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并发症组(n=42)和无并发症组(n=62),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肠造瘘术后造瘘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4例患儿中,42例(40.4%)发生并发症,包括:造瘘口高流量腹泻24例(23.1%),切口感染10例(9.6%),不全肠梗阻9例(8.7%),造瘘口肠管脱垂5例(4.8%),造瘘口肠管嵌顿4例(3.9%),造瘘口肠管回缩1例(1.0%).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切除肠管者高于未切除肠管者[59.1%(26/44)与26.7%(16/60),χ2=11.085,P=0.001],小肠造瘘者高于结肠造瘘者[52.1%(37/71)与15.2%(5/33),χ2=12.784,P<0.001],原发病为感染性疾病者高于非感染性疾病者[53.7%(22/41)与31.7%(20/63),χ2=4.953,P=0.026],造瘘口近端小肠长度<80 cm者高于≥80 cm者[100.0%(13/13)与31.9%(29/91),χ2=21.932,P<0.001];并发症组患儿术后肠外营养时长高于无并发症组[7(0,11)与0(0,9)d,Z=-2.119,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原发病为感染性疾病(OR=3.030,P=0.023)、小肠造瘘(OR=3.135,P=0.046)是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针对原发感染性疾病、小肠造瘘等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干预,有利于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文献关键词:
肠造瘘术;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高洋;赵宝红;任红霞
作者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 儿科医学系,山西 太原 030001;山西省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山西 太原 03001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高洋;赵宝红;任红霞-.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22(06):434-439
A类:
B类:
新生儿,肠造瘘术,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特点,相关并发症,儿童医院,儿外科,数月,后行,临床指标,统计学方法,Mann,Whitney,高流量,切口感染,肠梗阻,肠管,脱垂,嵌顿,回缩,并发症发生率,小肠,原发病,病者,非感染性疾病,近端,肠长,后肠,肠外营养,临床干预
AB值:
0.16627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