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09例,男105例,女404例;年龄18~85岁,平均(45.38±14.85)岁.其中临床分期Ⅰ期382例,Ⅱ期127例.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是否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78例患者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31例患者不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存在颈侧区转移和不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中年龄<40岁、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不存在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最大直径>2 cm(OR=3.482,95%CI:1.482~5.642,P=0.000)、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数量>5个(OR=6.583,95%CI:2.384~12.373,P=0.000)、多灶性(OR=3.473,95%CI:1.387~8.684,P=0.032)以及 BRAF 不存在突变(OR=3.952,95%CI:1.489~9.572,P=0.000)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献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特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作者姓名:
王开银;林凯;宋彬;管云柱;胡廷辉
作者机构: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肿瘤外科,福建宁德 352100
引用格式:
[1]王开银;林凯;宋彬;管云柱;胡廷辉-.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22(03):73-76
A类:
B类:
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肿瘤,肿瘤特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预测作用,临床分期,病理诊断,诊断结果,肿瘤最大直径,多灶性,鼠类,肉瘤,滤过性毒,毒菌,致癌基因,B1,raf,murine,sarcoma,viral,oncogene,homolog,BRAF,回顾分析,中央区淋巴结,淋巴结数量
AB值:
0.1409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