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对药物化合物靶点进行筛选,利用GeneCards数据库、DigSee数据库等对NAFLD疾病靶点进行筛选,进而构建相关网络.运用R语言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关键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Pymol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预测得到的核心化合物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和汉黄芩素,核心靶点为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UN、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CXC趋化因子配体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趋化因子配体2和肿瘤蛋白p53.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作用的通路与传染病、免疫系统、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相关,如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结果验证和预测了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献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化滞柔肝颗粒;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莹莹;张景媛;谭影影;王郝嘉;伍超;范啸天;李佳霖;陈美琳;吴嘉瑞
作者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248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莹莹;张景媛;谭影影;王郝嘉;伍超;范啸天;李佳霖;陈美琳;吴嘉瑞-.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04):395-400,406
A类:
B类: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化滞柔肝颗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对药,药物化,GeneCards,DigSee,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核心靶点,Pymol,可视化处理,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UN,CXC,趋化因子配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p53,免疫系统,代谢性疾病,疾病相关,糖尿病并发症,RAGE,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良好基础,非酒精性脂肪肝
AB值:
0.23472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