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青海喇家遗址的孢粉分析及古环境对生业方式的可能影响
文献摘要: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壕沟淤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使用时期在遗址周边山地丘陵、河流阶地及河漫滩地带,主要分布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中,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偏早阶段气候温和偏湿,发育阔叶植物和针叶植物含量相差不大的森林草原植被,但到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晚阶段,在其森林草原植被中,以松为主的针叶植物花粉含量急剧增多,阔叶植物花粉含量减少,冷杉花粉增多,气候明显变冷变干,河流下切加深,地下水位下降,河流阶地面干旱少雨,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作物产量降低,古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另想补救措施.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是喇家先民经济形态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当时没有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迁徙活动,喇家先民可能会更多地选择以狩猎、采集、捕捞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因此,喇家遗址齐家文化选择的农牧混合模式是环境变迁和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产物.
文献关键词:
喇家遗址;孢粉分析;植被演替;气候变化;生业活动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齐乌云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齐乌云-.青海喇家遗址的孢粉分析及古环境对生业方式的可能影响)[J].农业考古,2022(03):32-37
A类:
喇家遗址,生业活动
B类:
孢粉分析,古环境,生业方式,海民,民和县,壕沟,山地丘陵,河流阶地,河漫滩,滩地,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畜牧业,齐家文化,候温,阔叶植物,针叶,森林草原,花粉,冷杉,变冷,河流下切,地下水位下降,干旱少雨,粟黍,旱作,农作物产量,古人,温饱,补救措施,自然因素,家先,先民,经济形态,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文化,迁徙,狩猎,捕捞,农业经济,文化选择,农牧,混合模式,环境变迁,植被演替
AB值:
0.33590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