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脂代谢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每组5只,感染组小鼠经皮肤感染 日本血吸虫尾蚴(15±1)条/只,饲养6周.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外周血检测肝功能和血脂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LO2肝细胞系,Nile red染色观察细胞脂质变化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LO2细胞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出现明显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外周血中的ALT、AST含量显著升高(tALT=6.432,P<0.01;tAST=3.259,P<0.05).感染后肝脏中脂滴明显减少;外周血TG、CHOL的水平显著降低(tTG=7.154,P<0.01;tCHOL=8.749,P<0.001);肝脏中脂质合成相关基因 Acly、Accs、Fasn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Acly=3.765,P<0.05;tAacs=2.859,P<0.05;tFasn=3.888,P<0.05),脂质转运相关基因CD36以及脂质氧化分解相关基因Cpt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CD36=8.250,P<0.01;tCpt1=1.297,P<0.05);细胞水平结果显示,SEA组与DMEM组比,SEA刺激后LO2细胞脂质含量明显减少,脂质合成相关基因SREBP-1C、ACLY、ACC、FASN以及甘油三酯合成相关基因DGAT和GPAT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通过抑制肝细胞脂质合成和促进脂质分解下调肝脏脂质沉积水平.
文献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脂质代谢;肝脏;肝细胞;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作者姓名:
张波;郑葵阳;吴忠道;张蓓蓓
作者机构:
徐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江苏省免疫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徐州 221004;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
引用格式:
[1]张波;郑葵阳;吴忠道;张蓓蓓-.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脂代谢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2(02):108-114
A类:
tALT,tAST,tCHOL,Acly,Accs,tAcly,tAacs,tFasn,tCD36,tCpt1,GPAT,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B类:
小鼠肝脏,肝脏脂代谢,影响及作用,Balb,皮肤感染,尾蚴,饲养,HE,肝脏病理,病理改变,肝脏脂质沉积,外周血检测,肝功能,血脂水平,实时定量,脂代谢相关基因,相关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水平,SEA,LO2,肝细胞系,Nile,red,脂质合成,肉芽肿,脂滴,tTG,脂质氧化,氧化分解,DMEM,SREBP,1C,ACLY,ACC,FASN,甘油三酯合成,DGAT,脂质分解,解下,调肝,沉积水,脂质代谢
AB值:
0.24870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