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献摘要:
中国文化素有"盖棺论定"的传统.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作《论鲁迅》演讲:"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①鲁迅由此获得了现代文坛的最为崇高的评价.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②虽然此前包括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也都曾发出很高的赞誉,但是作为一种至高的历史定位,还是以这份悼词为标志.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于新中国之初,成熟于新时期的建设与推进,郭沫若以仅次于鲁迅的历史地位,成为百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标志、引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一面旗帜.当然,随着现代文学历史进程的持续推进,各种新的艺术动向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当下的思潮挑战着"经典"的稳定性,而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献也层出不穷,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改变着我们的文学史景观,在这个时候,重新检视和总结郭沫若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价值,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怡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怡-.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J].中国史研究,2022(03):22-26
A类:
B类: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素,盖棺论定,鲁迅,逝世,陕北公学,一周年,演讲,算是,第一等,圣人,孔夫子,封建社会,现代中国,现代文坛,崇高,邓小平,悼词,中国共产党领导,毛泽东思想,文化战线,面光,光辉,此前,周恩来,革命领袖,赞誉,历史定位,这份,若以,仅次于,历史地位,百年中国文学,发生与发展,纷至沓来,人眼,眼花缭乱,发掘出,出土,历史文献,刷新,新我,史景,检视,之于,历史价值
AB值:
0.36800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