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二重证据法"与王国维的史学实践
文献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二重证据法".这是王氏在疑古思潮冲击下,申诉传世材料于古史研究中的有效性而表达的认识,而且仅限于有限的几种文字材料.随后,现代考古学兴起,围绕这一方法的评价变动便已产生.当时对史料态度有革命性变化的学人包括胡适、傅斯年、顾颉刚、李济等.李济反复声明耽溺于文字史料是过时的,并强调要得到"整个的知识"(参见王汎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原刊于《新史学》第8卷第2期,1997年,收入所著《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 104-139页.相关又可参读 Lothar von Falkenhausen,"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Antiquity no.67.257,1993,pp.839-849).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闻博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北京 1008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闻博-."二重证据法"与王国维的史学实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22(02):63-69
A类:
Lothar,Falkenhausen,historiographical,archaeology,Antiquity
B类: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史学实践, 1925,清华,华国,国学研究,讲授,古史,新证,疑古,申诉,传世,仅限于,代考,考古学,革命性,胡适,傅斯年,顾颉刚,复声,声明,耽溺,文字史料,参见,近代中国,史料观,新史学,史家,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von,On,orientation,Chinese,no,pp
AB值:
0.504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