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CT评估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CT中不同部位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定性和定量指标对胃原发GIST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分类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1年9月—2020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3例具有完整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的胃原发GIST病灶,根据危险度分级将病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按照原发病灶部位分为胃底、胃体、胃窦组.分析3个部位组增强CT中胃原发GIST形态学定性(生长方式、轮廓、边界、有无破裂、坏死或囊变、溃疡、钙化、肿大淋巴结、器官侵犯、粗大血管征、强化方式以及强化均匀度)和定量指标[①病灶CT值,包括平扫(CTN)、动脉期(CTA)、静脉期(CTV)、延迟期(CTD)、增强峰期(CTmax)、动脉期绝对增强值(CTA-N)、静脉期绝对增强值(CTV-N)、延迟期绝对增强值(CTD-N)、静脉期同平扫的比值(CTV/N)以及延迟期同静脉期的比值(CTD/V).②病灶形状:角A、角B、角C、角D、最长径(DAB)、肿瘤形状角度比值(SA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胃底组在边缘(χ2=12.604)、坏死或囊变(χ2=8.408)、强化均匀性(χ2=7.300)、粗大血管征(χ2=17.741)、Ki-67(χ2=5.995)、DAB(U=241.500)、角B(U=762.500)、角C(U=950.000)、角D(U=899.000)方面,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体组在边界(χ2=4.940)、坏死或囊变(χ2=13.862)、强化均匀性(χ2=14.238)、粗大血管征(χ2=13.862)、DAB(U=119.00)、角A(U=448.500)、角C(U=313.500)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窦组在DAB(t=4.549)、CTN(t=4.102)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各高风险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后,3组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胃底组0.905(95%CI 0.844~0.966)、胃体组0.875(95%CI 0.794~0.956)、胃窦组0.869(95%CI 0.688~1.000).结论 本研究针对不同发病部位胃原发GIST成功建立了较高诊断效能的CT影像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对胃原发GIST危险度进行术前评估,从而作为病理学评估的有效补充.
文献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危险度分级;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佳美;刘梦奇;周印;李庆姝;张静;毛芸
作者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重庆 400016;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5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佳美;刘梦奇;周印;李庆姝;张静;毛芸-.胃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CT评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04):378-383
A类:
B类:
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不同部位,GIST,定性和定量,定量指标,危险度评估,重庆医科大学,增强扫描,扫描图像,高风险组,低风险组,原发病,病灶部位,胃底,胃体,胃窦,钙化,肿大,淋巴结,粗大,大血管,血管征,强化方式,均匀度,平扫,CTN,动脉期,CTA,CTV,CTD,CTmax,长径,DAB,SA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风险预测模型,诊断效能,Ki,预测因子,发病部位,术前评估,体层摄影术,线计算
AB值:
0.2644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