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
文献摘要:
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这些典籍的产生与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经典基本上是以口头的方式集结与流行的,到了西汉,始有整体性的书写转换,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在儒家经典传衍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文字书写的出现将口语表达做了抽离化的处理,产生了提升与变形,在理解的复杂性上便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表意.因为去情景化的缘故,文字书写为后续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歧义性,也打开了无限的释义空间.书写对于口语而言,不只是具体的内容得以记录,而且扩展了记忆的历史,使得片段的、不连贯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叙事的统一体,一种有限的具体性便融入了普遍的世界关系之中.从口传到记录成文,再演变成为有系统体式的各类文章,这就为书写和阅读的诠释学间架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式转换中,汇聚成篇的经典文本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也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来观照自我、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
文献关键词:
儒家经典;口传;文字与书写;文本体式;诠释学
作者姓名:
景海峰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深圳51806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景海峰-.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J].学术月刊,2022(05):5-15
A类:
文字与书写
B类:
口耳相传,竹帛,儒家经典,诠释学,六经,典籍,历史过程,基本上,口头,集结,西汉,传衍,字书,口语表达,离化,表意,情景化,缘故,歧义性,释义,不连贯,统一体,具体性,世界关系,口传,传到,录成,成文,再演,演变成,间架,经典文本,交互性,集散地,观照,照自,文本体式
AB值:
0.445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