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比较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8例,均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急诊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根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将88例患者分为抽吸取栓组(33例)和支架取栓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栓塞病因(心房颤动、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心脏病)、栓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入院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侧支循环分级、入院时CTA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情况、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使用抗凝药(华法林、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情况、血栓逃逸、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mTICI分级2b~3级为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有效性指标(一次血管再通率、一次血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安全性指标(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6分为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栓塞病因、栓塞部位、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入院时CTA侧支循环分级、入院时CTA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及术前长期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抽吸取栓组一次血管再通率高于支架取栓组[60.6%(20/33)比21.8%(12/55),χ2=13.41],一次血管再通时间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均短于支架取栓组[30.0(21.0,35.0)min比42.5(31.0,65.0)min,Z=-2.419;33.0(25.0,56.0)min比80.0(60.0,112.5)min,Z=-5.560],取栓次数少于支架取栓组[1(1,2)次比2(2,3)次,Z=-3.98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mTICI分级占比及血栓逃逸、补救措施、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0 d mRS评分≤2分占比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心源性栓塞的临床预后相似,抽吸取栓的效率略优于支架取栓.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文献关键词:
直接抽吸取栓术;支架取栓术;心源性脑栓塞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朱国;吴达;周志平;宋金海;沈春升;陆云鹏
作者机构:
214200 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外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朱国;吴达;周志平;宋金海;沈春升;陆云鹏-.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2):817-823,853
A类:
直接抽吸取栓术
B类:
支架取栓术,心源性脑栓塞,有效性分析,宜兴,神经外科,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诊,颅内动脉,动脉取栓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瓣膜病,心肌病,他心,心脏病,栓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中项,ASPECTS,血管成像,CTA,侧支循环,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股动脉穿刺,穿刺时间,抗凝药,华法林,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逃逸,即刻,脑梗死溶栓,mTICI,2b,血管再通率,取栓次数,安全性指标,症状性颅内出血,Rankin,mRS,临床预后,补救措施,出血率,分占,病死率,取栓治疗,心源性栓塞
AB值:
0.17886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