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影像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LEL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8岁.全部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长径与厚径的比值、密度、黏膜表面有无溃疡,病灶增强方式及强化程度等.所有标本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结果 胃LELC位于胃体9例,贲门-胃底8例,胃窦3例,病灶长径为1.5~8.3 cm,平均(4.1±1.9)cm,病灶厚径为1.0~7.0 cm,平均(3.2±1.6)cm,厚度与长径的比值为0.33~1.00(0.79±0.17);9例表现为胃壁局限性肿块,4例表现为胃壁向心性增厚,4例表现为黏膜下肿块,3例表现为胃壁弥漫性肿块;13例病灶表面出现溃疡,仅1例病灶内见坏死;平扫CT值为31~57(42.53±7.54)HU,动脉期CT值为59~118(87.00±18.64)HU,静脉期CT值为50~123(91.57±17.72)HU,增强后14例强化均匀,6例强化不均;16例呈持续性强化,4例呈渐进性强化,其中11例强化明显.病理示14例为溃疡型,6例为隆起型.脉管癌栓7例,神经侵犯12例;7例侵犯浆膜下层,5例侵犯肌层,5例侵犯胃壁全层,2例侵犯浆膜层,1例侵犯黏膜下层.20例原位杂交EBER表达均为阳性.结论 胃LELC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近端胃,CT上形态具有多样性,亦可表现为黏膜下肿块,病灶密度均匀且不易出现坏死,增强多呈持续性明显强化,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早,淋巴结受累少见,预后较好.
文献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胃;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诊断
作者姓名:
黄文鹏;李莉明;曲利媛;刘剑利;许歌;高剑波
作者机构: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引用格式:
[1]黄文鹏;李莉明;曲利媛;刘剑利;许歌;高剑波-.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影像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2(06):351-356
A类:
B类:
淋巴上皮瘤样癌,影像分析,LELC,临床病理特点,影像特征,郑州大学,经手,手术病理,影像资料,平扫,增强检查,经验丰富,放射科医师,观察分析,长径,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色诊,胃体,贲门,胃底,胃窦,胃壁,肿块,向心性,增厚,弥漫性,HU,动脉期,渐进性,隆起,脉管癌栓,神经侵犯,浆膜,肌层,膜层,黏膜下层,原位杂交,EBER,发于,中老年男性,近端,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体层摄影术,线计算
AB值:
0.32971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