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
文献摘要: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及周围骨缝的三维变化,探讨该变化与颧颌缝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上颌前移的影响因素,为骨性Ⅲ类错(胎)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单次扩弓组和反复扩缩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000034909),患者7~13岁,安氏Ⅲ类错(难),前牙反(骀),头影测量显示ANB角<0°,Wits值<-2 mm,上齿槽座点(A点)至过鼻根点(N点)的眼耳平面垂线的距离(A-Np)<0 mm.单次扩弓组行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面罩前方牵引.使用Dolphin 11.7软件对每组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进行头位校正,使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及其周围骨缝标志点,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2例患者未完成复诊随访外,其余3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与单次扩弓组相比,反复扩缩组患者治疗后上颌及周围骨缝标志点矢状前移量更大,颧颞缝、颧颌缝及颧额缝标志点矢状向分别前移1.21 mm、2.20 mm及1.43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颧颞缝外,其余骨缝标志点矢状向前移量不受颧颌缝成熟度影响(P>0.05).反复扩缩组治疗后,颧颌缝标志点和A点矢状向前移量之间相关性较强(P<0.01),回归分析R2=42.5%.结论: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于早期治疗上颌后缩可能效果更佳;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颧颌缝作为上颌矫形力作用的主要骨缝之一,其矢状向前移量与上齿槽座点的前移量相关性较强.
文献关键词:
错(胎);安氏Ⅲ类;上颌骨;腭扩张术;颅缝;锥形束CT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周彦恒
作者机构:
北京赛德阳光口腔临床研究院;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周彦恒-.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02):346-355
A类:
上颌反复扩缩,上颌反复快速扩缩,ChiCTR2000034909,Wits,矫形力,腭扩张术
B类:
锥形束,前方牵引,上颌骨,骨缝,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颧颌缝,缝成,成熟度,前移,早期治疗,上颌后缩,随机化,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前牙反,头影测量,ANB,齿槽,鼻根点,垂线,Np,快速扩弓,后面,面罩,Dolphin,行头,头位,Mimics,三维重建,标志点,双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分析,未完成,复诊,颧额缝,矢状向,颅缝
AB值:
0.25187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