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近视儿童眼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者AR值显著高于假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假性近视组受试者与真性近视组患者A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假性近视组受试者AM值显著高于正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A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者AL值显著低于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假性近视组受试者与真性近视组患者A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远点250 cm处,3组受试者AR值、AM值、AL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在近点25 cm处AR值、AM值、AL值均显著大于远点250 cm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调节功能异常是引起学龄期儿童假性近视的主要因素,调节功能异常和近距离工作可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改善调节功能是近视早期控制的关键.
文献关键词:
假性近视;真性近视;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调节滞后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龚胜;吴晓彤;张莉唯;汪莎;张盼盼;毕爱玲;毕宏生
作者机构: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02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眼病防治研究院,山东省眼视光与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龚胜;吴晓彤;张莉唯;汪莎;张盼盼;毕爱玲;毕宏生-.近视儿童眼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J].眼科新进展,2022(12):957-961
A类:
调节微波动
B类:
近视儿童,调节功能,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注视,远距,视标,行客,检查分析,济南市,眼健康,健康筛查,纳入标准,学龄期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正视眼,调节反应,BCC,PRA,NRA,系统测量,远点,AM,调节滞后,AL,近距离工作
AB值:
0.153402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