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相关因素的纵向临床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初次就诊(初诊)且未经任何相应近视矫正治疗的儿童60例1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2例64只眼,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4~6岁。初诊时及初诊后3、6、9、12个月受检眼均行视力、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受检儿童根据视力、等效球镜度(SE)、AL、角膜曲率(CC)情况分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各组均为30例60只眼。采用频域OCT的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在内外环分别由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对比观察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AL、CC、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以及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组受检眼SE、AL、CC以及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不同测量时间点组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初诊及初诊后不同时间,隐匿性近视组受检眼SE ( F=783.710)、AL ( F= 742.192)以及黄斑中心凹( F=330.292 )、外环下方和颞侧( F=158.250、108.29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受检眼SE ( F=1 793.976)、AL ( F=457.362)以及黄斑中心凹( F=31.029 )、外环下方和颞侧( F=7.405、77.245)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受检眼均随初诊后时间延长,SE逐渐增加,AL逐渐变长,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和颞侧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对相同测量时间点组间存在差异的数据再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初诊后3、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SE ( t=-4.801、-11.532、-16.276、-17.145)、AL ( t=24.203、26.353、27.057、25.552)、CC ( t=-23.362、-25.382、-25.890、-24.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初诊后6、9、12个月,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 t=-2.596、-2.542、-2.941 )、外环颞侧( t=-2.285、-2.610、-2.506)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儿童SE、AL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前者较后者增加迅速;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均变薄,且前者较后者变薄迅速。
文献关键词:
儿童;近视;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视网膜厚度
作者姓名:
陈兴玉;石晶;谭小波;杨洁;郝佳颖;米若宁
作者机构: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承德 067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兴玉;石晶;谭小波;杨洁;郝佳颖;米若宁-.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相关因素的纵向临床研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2(06):456-461
A类:
B类:
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对照研究,承德,眼科,初诊,近视矫正,矫正治疗,受检,视力,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SE,角膜曲率,CC,深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方法,内视,同心圆,环区,放射线,厚度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变长,侧视,变薄,较后,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AB值:
0.1594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