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9足),男7例、女2例;年龄(49.9±11.3)岁(范围25~58岁)。术中先取内侧切口,临时复位并固定载距突于距骨;再取外侧切口,显露跟骨外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载距突以螺钉经外侧固定,其中2例经内侧辅以可吸收棒固定。同期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手术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6例(8足)作为对照。两组外侧均采用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并以脱钙骨基质植入后关节面复位后的空腔。测量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B?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结果:载距突-距骨关节面呈倒"V"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经胫后肌腱前方可显露载距突尖部,经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间隙可完整显露并复位固定载距突及跟骨体内侧。内外侧联合入路组术后切口引流量为(73.6±4.3) ml,大于单纯外侧入路组的(70.6±7.1) ml(
t=2.18,
P=0.045)。外侧切口均一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1例内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2±2.1)周和(12.8±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
P=0.622)。术后1年,内外侧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外侧入路组B?hler角分别为37.0°± 5.7°、27.9°± 4.0°,大于术前的4.7°±3.4°、3.9°±2.9°(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6,
P=0.002);Gissane角分别为133.2°±9.8°、139.1°±9.4°,较术前的172°±7.3°、175.6°±5.6°减小(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
P=0.226);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OFAS评分为(93.6±4.0)分,大于外侧入路组的(84.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3,
P=0.008)。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较高概率的载距突骨折或脱位,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及先内侧后外侧的手术顺序有利于恢复跟骨力线及解剖形态,尤其是跟骨内侧载距突与距骨下缘的对位关系,与采用单纯外侧入路比较可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文献关键词:
跟骨;骨折脱位;骨折固定术,内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晔;孙焕建;施凤超;朱文峰;刘璠
作者机构: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骨科,南通 226199;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科,盐城 224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南通 226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晔;孙焕建;施凤超;朱文峰;刘璠-.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22(03):172-181
A类:
B类:
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载距突,骨折脱位,跟骨骨折,防腐,毗邻,显露,复位固定,Sanders,骨折患者,距骨,外侧切口,骨外,骨折块,螺钉,可吸收,外侧入路,锁定接骨板,脱钙骨基质,关节面复位,空腔,hler,Gissane,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kle,Society,AOFAS,评分系统,系统评估,面呈,前方,趾长,屈肌腱,术后切口,引流量,ml,均一,延迟愈合,愈合时间,跟骨关节内骨折,折合,侧后,后外侧,骨力,力线,解剖形态,下缘,骨折固定术
AB值:
0.2215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