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植入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
文献摘要:
目的:评估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前期5例手术患者自体骨髓血,应用选择性细胞留滞技术将有核细胞富集于明胶海绵颗粒进行BMSCs富集试验。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43.0±9.8)岁(范围24~59岁)。均采用可动式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术,26例单纯行摘除髓核术(摘除组),39例摘除髓核后缝合纤维环(缝合组);44例摘除髓核后向椎间盘内植入富集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颗粒,缝合纤维环(干细胞+缝合组)。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突出程度,并计算改善率和丢失率。结果:BMSCs富集试验结果显示有核细胞粘附倍数为6.4±0.9,目的细胞粘附倍数为4.2±0.6,体外培养后BMSCs生长良好。109例患者手术时间35~55 min,缝合组7例缝合不成功转入摘除组,干细胞+缝合组10例缝合不成功转入单纯干细胞组。切口无红肿,均一期愈合。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术前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未发现椎体间融合、异位骨化和感染。18例随访0.5年,91例随访(25.0±5.6)个月(范围1~3年)。末次随访时干细胞+缝合组VAS改善率为81.7%±7.9%,大于摘除组的73.0%±8.9%、缝合组的74.0%±6.9%和干细胞组的75.3%±8.4%;干细胞+缝合组ODI改善率为91.9%±8.8%,大于摘除组的86.2%±8.1%和缝合组的86.4%±5.5%。术后1年时MRI显示椎间盘退变分级摘除组较术前平均增加0.7级,缝合组平均增加0.6级,干细胞+缝合组和单纯干细胞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firrmann分级进展较摘除组和缝合组轻;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降低,干细胞+缝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17.2%±4.3%,小于摘除组的29.3%±6.3%和缝合组的20.6%±5.7%,缝合组小于摘除组;椎间盘突出程度均较术前降低50%以上,摘除组1例显示突出,但无临床症状。结论:自体BMSCs和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可能有助于减缓椎间盘退变。
文献关键词:
腰椎;椎间盘移位;椎间盘切除术,经皮;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徐宝山;张昊;袁秋明;张颖;胡永成;张凯辉;杜立龙;黎宁;刘越;许海委
作者机构:
天津市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天津 300211;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天津 301899;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科,天津 30019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宝山;张昊;袁秋明;张颖;胡永成;张凯辉;杜立龙;黎宁;刘越;许海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植入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2022(11):685-695
A类:
纤维环缝合修复
B类:
自体骨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纤维,腰椎间盘髓核摘除,髓核摘除术,术后缺损,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有效性和安全性,手术患者,应用选择,留滞,有核细胞,明胶海绵颗粒,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内镜下,盘内,围手术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disability,ODI,Pfirrmann,椎间隙高度,改善率,丢失率,细胞粘附,倍数,体外培养,手术时间,转入,红肿,均一,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前指,椎体间融合,异位骨化,椎间盘退变分级,近期效果,椎间盘移位,椎间盘切除术,间质干细胞移植
AB值:
0.18774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