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应用后路寰枢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对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治疗后颅窝减压术后的寰枕融合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3例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42.6±9.5)岁(范围:30~63岁)。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寰枕融合,并曾行后颅窝减压术。本次手术采用后入路,撑开寰枢椎关节并松解前方软组织,选取高度适宜的融合器植入侧方关节,并通过悬臂技术进行复位和融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记录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及脊髓空洞长度等;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7.7±47.4)min(范围:116~261 min);共植入枕髁螺钉20枚,植入枢椎椎弓根螺钉26枚,植入枕骨板3片。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1周CT检查结果提示,1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患者接近完全复位。寰齿间距由术前的(4.3±1.1)mm减小至术后的(1.8±0.8)mm,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7±5.0)mm减小至术后的(6.4±2.8)mm,斜坡枢椎角由术前的(142.4±7.9)°降至术后的(133.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5例患者术前合并脊髓空洞,术后1周出现脊髓空洞缩小。8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骨性融合,其余5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2.8±2.3)分升至(14.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16, P<0.01)。无植入物失败、融合器沉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行后颅窝减压术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能够实现满意复位并有效缓解症状。
文献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翻修手术;后入路手术
作者姓名:
张博彦;段婉茹;刘振磊;关健;张璨;王作伟;菅凤增;陈赞
作者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博彦;段婉茹;刘振磊;关健;张璨;王作伟;菅凤增;陈赞-.应用后路寰枢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对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J].中华外科杂志,2022(09):824-830
A类:
B类:
寰枢关节,节间,撑开,融合技术,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翻修手术,后路寰枢椎,后颅窝减压,减压术,寰枕融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病历资料,松解,前方,软组织,侧方,悬臂,骨科,科协,JOA,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录影,影像学指标,齿间距,齿状突,钱氏,斜坡,脊髓空洞,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骨,骨板,完全复位,分由,分升,植入物,融合器沉降,缓解症状,后入路手术
AB值:
0.22245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