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PH)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2例,女320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16~89岁。观察指标:(1)PPH诊断情况。(2)PPH影响因素分析。(3)PPH治疗情况。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PPH诊断情况。712例患者中,72例发生PPH,其中7例死亡。PPH发生率为10.11%(72/712),PPH相关病死率为9.72%(7/72)。72例患者中,早期PPH 7例,晚期PPH 65例;轻度PPH 23例,重度PPH 49例。(2)PPH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扩大切除、术后胰瘘、术后胆瘘、术后腹腔感染是影响晚期PPH的相关因素( χ2 =13.17,3.93,87.89,22.77,36.1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TBil≥171 μmol/L、术后胰瘘为B级或C级、术后胆瘘、术后腹腔感染是影响晚期PPH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1,8.10,2.11,2.42,95%可信区间为1.09~3.33,4.62~14.20,1.06~4.23,1.35~4.31, P<0.05)。(3)PPH治疗情况。①早期PPH治疗:7例早期PPH患者中,轻度PPH 4例,重度PPH 3例。4例轻度PPH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3例重度PPH患者的出血部位分别为胰肠吻合口后壁、胰腺钩突残端、空肠营养管穿刺腹壁导致左季肋区腹壁血管副损伤,均经再次手术成功止血。7例早期PPH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顺利出院。②晚期PPH治疗:65例晚期PPH患者中,轻度PPH 19例,重度PPH 46例。19例轻度PPH患者中,18例行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其中2例死于胰瘘和腹腔感染),1例行内镜治疗成功止血。46例重度PPH患者中,18例生命体征稳定、出血速度缓慢者行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其中1例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28例行有创治疗,首选内镜治疗2例,首选介入治疗20例,首选二次手术治疗6例。22例首选内镜及介入治疗患者中,5例再出血,2例死亡,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7%(5/22)和9.1%(2/22);6例首选二次手术治疗患者中,3例再出血,2例死亡,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6和2/6;两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8例行有创治疗患者中,10例行二次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治疗6例、首选介入治疗再出血4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4/10;18例未行二次手术治疗患者均生存;两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血清TBil≥171 μmol/L、术后胰瘘为B级或C级、术后胆瘘、术后腹腔感染是影响晚期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重度PPH应果断手术止血。晚期重度PPH保守治疗无效者,首选内镜治疗或介入治疗止血,若上述措施无效,可行手术治疗。
文献关键词:
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胰瘘;并发症;外科手术;手术;诊断;治疗
作者姓名:
高红桥;李宝毅;马永蔌;田孝东;庄岩;杨尹默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4
引用格式:
[1]高红桥;李宝毅;马永蔌;田孝东;庄岩;杨尹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04):492-499
A类:
B类: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治疗策略,PPH,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情况,治疗情况,偏态分布,绝对数,Fisher,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病死率,血清总胆红素,TBil,术后胰瘘,胆瘘,术后腹腔感染,2 ,优势比,可信区间,止血,出血部位,胰肠吻合口,后壁,残端,空肠营养管,腹壁,再次手术,死于,内镜治疗,生命体征,中毒性休克,介入治疗,二次手术,再出血率,选手,果断,断手,保守治疗无效,胰腺肿瘤,外科手术
AB值:
0.16157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