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166例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66例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410例,其中双表达淋巴瘤(DEL)166例(40.5%)。男82例,女84例,中位诊断年龄63.5(21~95)岁。110例(66.3%)患者初诊年龄≥60岁,106例(106/163,65.0%)患者诊断时LDH升高,74例(74/160,46.2%)诊断时β 2-微球蛋白(β 2-MG)≥ 3 mg/L,107例(107/163,65.6%)结外受累数目≥2个,65例(65/166,39.2%)有B症状,131例(131/165,79.4%)初诊时分期为Ⅲ、Ⅳ期,41例(41/161,25.5%)初诊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38例(38/161,23.6%)初诊时IPI评分3分,82例(82/161,50.9%)初诊IPI评分4~5分。DEL患者中9例(9/56,16.1%)具有MYD88和CD79B突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 P=0.004)、β 2-MG水平升高( P=0.002)、IPI评分高( P=0.003)与较差的总生存(OS)相关,β 2-MG水平升高( P=0.031)、LDH水平升高( P=0.017)、分期Ⅲ~Ⅳ期( P=0.001)、IPI评分高( P=0.013)、免疫组化p53突变型( P=0.049)和PIM1突变( P=0.039)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4~5分( HR=2.622,95% CI 1.398~4.917, P=0.003)是影响DE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EL与非DEL患者的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对75.1%, P=0.002),而O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对83.6%, P=0.226)。在DEL患者中,REPOCH方案的总有效率高于RCHOP或RCHOP样方案(81.5%对63.4%, P=0.004)。 结论:DEL是一组侵袭性较强的淋巴瘤,具有较差的PFS,采用REPOCH方案化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文献关键词: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临床特征;预后;基因,BCL2;双表达淋巴瘤
作者姓名:
唐书翰;田磊;赵伟;王晶;克晓燕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北京 10008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唐书翰;田磊;赵伟;王晶;克晓燕-.166例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09):771-777
A类:
双表达淋巴瘤,REPOCH
B类:
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DLBCL,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预后因素,共收,DEL,诊断年龄,初诊,LDH,微球蛋白,MG,结外,受累,国际预后指数,IPI,MYD88,CD79B,总生存,OS,免疫组化,p53,突变型,PIM1,无进展生存,PFS,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总有效率,RCHOP,侵袭性,弥漫性,BCL2
AB值:
0.2620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