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组分的毒理学效应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大气细颗粒物(PM
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经由靶器官肺脏进入机体,可诱发多种不良健康效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不良出生结局等)。PM
2.5具有组成的复杂性(可溶性/非可溶性成分和生物成分等)、来源的多样性和二次转化等特性,大量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提示PM
2.5的不同组成在诱发不良健康效应时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PM
2.5作为载体,还存在多组分间的混合暴露和联合效应。本文对近几年大气细颗粒物不同成分暴露所涉及的毒理学作用机制及不同组分间的联合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主要包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为PM
2.5不同组分暴露所引发的不良健康效应的防治提供依据。
文献关键词:
大气PM
2.5;成分;毒理学效应;分子机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彭仁祯;李周洲;徐燕意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上海20003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彭仁祯;李周洲;徐燕意-.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组分的毒理学效应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05):645-651
A类:
B类:
大气细颗粒物,不同组分,毒理学效应,分子作用机制,PM
,空气动力学直径,靶器官,肺脏,不良健康效应,如心,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不良出生结局,二次转化,毒理学研究,不同组成,发不,多组分,混合暴露,联合效应,同成分,内质网应激,核因子
AB值:
0.24604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