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在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资料。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瘤体部分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利用发际线隐蔽切口逐步暴露瘤体,将视野内可见的较大瘤体切除,对于远处操作受限但能明确肉眼可见的瘤体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力求达到瘤体的无残留化。如术中探查发现瘤体侵及面神经、深筋膜下和眼眶内,则放弃射频消融治疗。所使用射频机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电极前端裸露部分长度为3 cm,射频机可以根据组织的阻抗在消融过程中自动调节功率,输出最佳能量,并在消融过程中实时监测周围组织的温度。远端瘤体可以采用B超定位,针刺穿入,射频针导入进行消融。估算术中出血量,观察统计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第1个月均进行1次面神经损伤评估。术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中的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进行瘢痕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2个月至6岁10个月;瘤体均位于颜面部;侵犯层次均为肌肉浅层,术后病理均提示为丛状神经纤维瘤。5例患儿手术切口长度为(5.4±0.4)cm,术中出血量为(36.0±4.9)ml,术后引流量为(4.2±0.7)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0.5)d;术后均未发生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体温亦无明显波动。随访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均未发现患儿有抬眉困难表现。术后早期患儿手术部位肿胀明显,最迟约40 d逐渐消肿;1例出现局部皮肤青紫,冷敷后于术后1个月渐消退,考虑为局部皮下轻微出血所致。患儿术后局部瘢痕均轻微且较为隐蔽,术后6个月患儿的PSAS评分为(27.2±4.4)分。随访期间,原瘤体部位稳定,未见进行性增大瘤体再现。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具有一定安全性及有效性,相较于传统手术,可减少局部损伤和容貌改变,射频消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术的地位。
文献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神经纤维瘤,丛状;面部;射频消融
作者姓名:
章磊;沈卫民;崔杰;孔亮亮;季易
作者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南京 210008
引用格式:
[1]章磊;沈卫民;崔杰;孔亮亮;季易-.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在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2(11):1237-1242
A类:
B类:
手术切除,颜面,丛状神经纤维瘤,射频消融治疗,日南,南京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烧伤整形,整形科,神经纤维瘤病,全身麻醉,瘤体,部分切除,发际,隐蔽切口,远处,肉眼,直视,无残留,术中探查,筋膜,眼眶,最大输出功率,裸露,分长,自动调节,佳能,周围组织,远端,针刺,刺穿,穿入,算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月均,面神经损伤,损伤评估,观察者,瘢痕评估,评估量表,POSAS,PSAS,正态分布,术后病理,手术切口长度,ml,局部感染,皮肤破溃,随访时间,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最迟,消肿,现局,局部皮肤,青紫,冷敷,消退,微出血,定安,安全性及有效性,传统手术,容貌,辅助治疗,治疗手段
AB值:
0.27705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