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与丛状血管瘤临床对比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比较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与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KHE患者和T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指标上的异同。两组定量资料因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分类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KHE患者183例,TA患者34例。KHE与TA在男女比例( χ2=0.44, P=0.510)、发病年龄( U=2 757.00, Z=-1.09, P=0.278)及发病部位( χ2=3.64, P=0.1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E以混合型最常见,达63.39%(116/183),TA以浅表型最常见,达88.24%(30/34)。KHE患者病灶直径为6.30(4.40,9.70) cm,大于TA患者的2.95(2.05,4.03) 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967.50, Z=-6.38, P<0.001)。KHE引起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与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可能性更大。KHE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表现为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在T 2相上呈团块状弥漫性高信号,而TA往往为仅累及皮下脂肪层的浅表病灶,MRI显示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KHE总治疗有效率为85.79%,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32%,均低于TA的91.18%和95.65%。 结论:与TA相比,KHE病变范围更大,侵袭性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方案更复杂,治愈有效率较TA低。
文献关键词:
血管内皮瘤;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丛状血管瘤
作者姓名:
代诗懿;张学鹏;周江元;邱桐;杨开颖;陈思源;吉毅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成都 610041
引用格式:
[1]代诗懿;张学鹏;周江元;邱桐;杨开颖;陈思源;吉毅-.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与丛状血管瘤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2(03):284-290
A类:
B类: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瘤,临床对比,KHE,TA,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病年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定量资料,正态分布,Mann,Whitney,定性分类,Fisher,男女比例,发病部位,混合型,浅表型,病灶直径,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纤维蛋白原减少,真皮,皮下组织,深部,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T ,团块,块状,弥漫性,皮下脂肪,治疗有效率,病变范围,侵袭性,Kasabach,Merritt
AB值:
0.2796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