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四川省彭州市50岁及以上人群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HIV-1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其传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HIV-1精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新报告≥50岁HIV感染者的340份血样,采用巢式PCR扩增法对 pol基因区进行扩增、清理、拼接剪辑,多序列对比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亚型,计算成对基因距离,在基因距离阈值为0.90%时成簇数最多(41个),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分析HIV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入网危险因素,进行 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40份样本中,扩增成功330份(97.06%,330/340)。确定6种HIV-1亚型,包括CRF01_AE(56.67%,187/330)、CRF07_BC(27.88%,92/330)、B(11.21%,37/330)、CRF08_BC(3.33%,11/330)、CRF55_01B(0.61%,2/330)和C(0.30%,1/330)。入网率为58.79%(194/330),研究对象HIV-1分子传播网络的入网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文盲,初中( OR=0.35,95% CI:0.13~0.97)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 OR=0.14,95% CI:0.02~0.97)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农民,职业不详( OR=0.40,95% CI:0.17~0.9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CRF01_AE亚型,CRF07_BC( OR=0.20,95% CI:0.11~0.35)和CRF08_BC亚型( OR=0.09,95% CI:0.02~0.4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 结论:四川省彭州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中艾滋病传播来源多元化,艾滋病干预工作应重点定位于低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农民,同时加强检测与溯源调查。
文献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分子传播;网络;50岁及以上人群;特征
作者姓名:
钟霞;袁丹;刘杨;伍霞;李娜;李一平;何佳;廖瑞平;杨义;梁姝
作者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健康四川研究院,成都 611137;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 610041;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 610041;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彭州 611900
引用格式:
[1]钟霞;袁丹;刘杨;伍霞;李娜;李一平;何佳;廖瑞平;杨义;梁姝-.四川省彭州市50岁及以上人群HIV-1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07):1107-1111
A类:
B类:
彭州市,HIV,分子传播网络,网络特征,感染者,相关危险因素,精准预防,新报告,血样,pol,拼接,剪辑,建系,系统进化树,基因距离,距离阈值,数最多,入网,logistic,统计学分析,CRF01,AE,CRF07,BC,CRF08,CRF55,01B,文盲,中专文化,不详,中老年群体,病传,点定,低文化程度,中老年农民,溯源调查,艾滋病病毒
AB值:
0.291902
相似文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年新报告≥50岁男性HIV感染者的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其与首次CD4+T淋巴细胞的关联
李剑军;陈燕兰;葛宪民;岑平;蓝光华;阳世雄;梁淑家;唐凯玲;方宁烨;庞贤武;何芹;林兆森;郭伟贵;邓鑫晖;冯献湘;周丽芳;黄运轩;阳冬;莫靖林;钟坚;莫洪志;农爱丹;梁旭;覃熙茂;莫实德;曾梓;罗柳红;陈欢欢;朱秋映;朱金辉;陆华湘;孟琴;刘帅凤;李博-530028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535099钦州,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530023南宁,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536000北海,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546100来宾,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545007柳州,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所;537100贵港,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541001桂林,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543002梧州,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547000河池,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与皮肤性病防制科;532200崇左,崇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与艾滋病预防控制科;533000百色,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皮肤病与性病防制科;537000玉林,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538021防城港,防城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滋病防治科;542899贺州,贺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