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献浆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风险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献浆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VR)发生的风险因素,以此提出临床建议,实现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精准干预,保障献浆安全.方法 采集2019年7~12月四川某地区献浆人群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体重)及献浆记录(献浆史、献浆前脉搏、采集持续时间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这些因素与VVR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采集69 172例献浆者信息,VVR发生率为7.04‰.血浆采集持续时间<30 min组与>50 min组相比,发生VVR的风险可降低99%(OR=0.01;95%CI,0.00~0.01;P<0.001);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发生风险可降低94%(OR=0.06;95%CI,0.04~0.10;P<0.001);体重大于80 kg组与45~50 kg组相比发生风险可降低80%(OR=0.20;95%CI,0.09~0.42;P<0.001),重复献浆组与首次献浆组相比发生风险可降低34%(OR=0.66;95%CI,0.47~0.91;P<0.05);献浆前脉搏大于 90 bpm 组的 VVR 发生风险是 60~69bmp 组的 2.43 倍(OR=2.43;95%CI,1.75~3.36;P<0.001).结论 血浆采集持续时间、性别、体重、献浆次数、献浆前脉搏以及献浆史为献浆相关VVR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血浆采集持续时间、性别和体重是献浆相关VVR主要的独立风险因素.采集时长大于50 min,女性献浆者,体重较小者发生VVR的风险较高,应给予更多预防性干预.
文献关键词:
献浆不良反应;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风险因素;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沛喆;李玲;董德梅;巫彩霞;官笑羽;周亚玲;武云香;冯国强;李彦玉;张德梅;刘忠
作者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2;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不良反应研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血液中心;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沛喆;李玲;董德梅;巫彩霞;官笑羽;周亚玲;武云香;冯国强;李彦玉;张德梅;刘忠-.献浆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2(06):629-632
A类:
献浆者,血浆采集,69bmp,献浆不良反应
B类: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风险因素分析,VVR,高危人群,早期识别,精准干预,某地区,人口学特征,脉搏,logistic,发生风险,bpm,独立风险因素,长大,小者,应给,预防性干预
AB值:
0.17533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