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儿童误食磁性异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经验总结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误食磁性异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特点、致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9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6例消化道磁性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消化道穿孔将患儿分为消化道穿孔组(
n=28)和消化道未穿孔组(
n=18)。观察患儿性别、年龄、吞食异物时间、异物数量、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方法、胃肠道损伤情况、随访情况等。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 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校正
χ2检验。
结果:全组46例患儿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8个月至11岁,中位年龄3岁;就诊时明确异物吞食史34例,不明确吞食异物者12例。吞食异物数量2~10枚最多见,为25例。常见症状有呕吐18例和腹痛13例。6例最终自行排出异物,5例经胃镜取出异物,35例进行了腹腔探查手术后取出。28例存在消化道穿孔,最常见穿孔位置是回肠,为1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消化道穿孔组与消化道未穿孔组患儿是否存在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就诊时存在症状(
OR=4.715,95%
CI:1.074~20.696,
P=0.040)、CRP升高(
OR=11.605,95%
CI:1.132~118.981,
P=0.039)是存在消化道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磁性异物数量与消化道穿孔数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r=0.276,
P>0.05)。
结论:误食磁性异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明确诊断后应积极进行干预,吞食时间较短者可尝试经胃镜取出,内镜治疗失败者应尽早外科手术。
文献关键词:
儿童;异物;胃肠道;腹部损伤;肠穿孔;磁性异物;内镜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金都;高群;张振强;潘祝彬;陈晨
作者机构:
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合肥 23005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金都;高群;张振强;潘祝彬;陈晨-.儿童误食磁性异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经验总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22(01):34-39,F3
A类:
B类:
误食,磁性异物,消化道损伤,临床经验,临床特点,致病机制,诊治方法,临床决策,儿童医院,消化道穿孔,孔组,吞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胃肠道损伤,伤情,多因素分析,偏态分布,Q1,Q3,Wilcoxon,Mann,Whitney,全组,时明,常见症状,腹痛,经胃,胃镜,探查,手术后,孔位,回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孔数,严重并发症,断后,内镜治疗,治疗失败,失败者,外科手术,腹部损伤,肠穿孔
AB值:
0.2365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