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 163例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06例,女557例;年龄为59(20~94)岁。1 163例患者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29例,设为合并组;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 034例,设为无合并组。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定义为手术治疗至末次随访或结局事件(如死亡、失访等)发生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29例合并组患者中,合并胃癌81例、食管癌39例、结肠癌8例、直肠癌1例。合并组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术前发生临床症状(无、有),胃间质瘤肿瘤长径(<2 cm、2~5 cm、5~10 cm、>10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5~10个/50高倍视野、>10个/50高倍视野),细胞增殖指数Ki-67(≤5%、>5%),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肿瘤坏死(无、有),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无、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DOG-1(阳性、阴性),CD34(阳性、阴性)分别为92、37例,30、99例,9、120例,114、10、3、2例,126、1、2例,122、2例,112、8、5、4例,129、0例,121、8例,118、3例,117、12例;无合并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14、520例,585、449例,194、840例,383、360、201、90例,799、155、80例,851、143例,337、308、192、197例,960、74例,769、265例,850、80例,990、44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21.46、51.11、11.06, Z=-10.27、-5.34, χ2 =15.94, Z=-10.61, χ2 =9.86、24.10、5.52、6.37, P<0.05)。1 163例患者中,12例术前拟诊为胃间质瘤(合并组),1例术前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合并组);1 150例均为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2)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合并组129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72例,行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57例(中转开放手术3例)。无合并组1 034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治疗207例,行开放手术371例,行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456例(中转开放手术8例)。合并组和无合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78%(13/129)和2.321%(24/1 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2.40, 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 163例患者中,1 0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220)个月,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87.2%;合并组和无合并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2%和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9.07, 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2~5 cm、5~10 cm、>10 cm),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10个/50高倍视野),胃间质瘤肿瘤坏死是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16,2.27,0.46,0.57,1.75,7.58,2.70,1.80,95%可信区间为1.52~3.07,1.60~3.22,0.29~0.71,0.34~0.94,1.11~2.77,5.29~10.85,1.67~4.38,1.08~2.98,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91,1.82,2.10,7.11、2.75,95%可信区间为1.33~2.75,1.27~2.62,1.14~3.87,4.58~11.04,1.50~5.03, P<0.05)。 结论: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小,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更低;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文献关键词:
胃肿瘤;胃肠间质瘤;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作者姓名:
毛淦;王涛;杨文昶;沈乾;蒋祈;吕剑波;曾新宇;贾杰;刘炜圳;曾祥宇;陶凯雄;张鹏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武汉 430022
引用格式:
[1]毛淦;王涛;杨文昶;沈乾;蒋祈;吕剑波;曾新宇;贾杰;刘炜圳;曾祥宇;陶凯雄;张鹏-.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08):1071-1077
A类:
B类:
消化道恶性肿瘤,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回顾性队列研究,月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情况,生存情况,预后影响因素,复查,总生存时间,失访,发生时间,随访时间,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绝对数,对数表,非参数,Mann,Whitney,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肿瘤长径,核分裂,高倍,细胞增殖指数,K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中危,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检测指标,DOG,CD34,2 ,前胃,胃镜,病理学检查,术中探查,术后病理,开放手术,腹腔镜,胸腔镜手术,中转开放,内镜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生存率,风险比,可信区间,独立影响因素,胃肿瘤,胃肠间质瘤
AB值:
0.19604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