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解剖学测量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 2/3 1例,L 4/5 18例,L 5/S 1 23例,L 3/4合并L 4/5 1例,L 4/5合并L 5/S 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 结果:(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 3至L 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25, 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 3至L 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3 、4.00 、2.78, 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 3/4~L 5/S 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2, P=0.005),在L 4/5及L 5/S 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29、1.79, 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 3至L 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39, P<0.001)。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 3到L 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文献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腰椎;三维成像;内镜;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作者姓名:
刘续文;朱斌;王其飞;钟华璋;陈磊;霍星;荆珏华;田大胜
作者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合肥 230601;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合肥 230601
引用格式:
[1]刘续文;朱斌;王其飞;钟华璋;陈磊;霍星;荆珏华;田大胜-.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解剖学测量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09):608-613
A类:
00
B类: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三维重建,解剖学测量,内镜手术,手术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解剖学,解剖学特点,横断面调查,安徽医科大学,骨科,中男,变节,L ,S ,内镜辅助,下腰,髓核摘除术,三维容积,容积重建,形态结构,射工,工作站,夹角,关节突关节,下移,棘突,字形,弧形,下缘,增宽,13 ,膨大,关节面,一节,左右两,角逐,节段性,顺利进行,椎间盘移位,三维成像,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体层摄影术,线计算
AB值:
0.2188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