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CT数据的腰椎皮质骨轨迹螺钉经皮置入的可行性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通过腰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模拟置入皮质骨轨迹螺钉并进行形态学测量,探讨经皮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成人腰椎病变患者的CT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以腰椎椎弓根最小冠状断面的内缘与下缘交界处在椎板上的投影点为进钉点,测量头倾角、外倾角、最大螺钉长度、最大螺钉直径、轨迹与棘突的距离、上终板比率等参数,同时利用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该轨迹与棘突的关系。结果:L
1~L
5的外倾角分别为9.3°(8.9°,9.8°)、9.6°(8.9°,9.8°)、10.4°(9.5°,11.3°)、11.81°±1.24°和13.6°(12.5°,14.5°),头倾角分别为26.6°(26.0°,27.0°)、26.2°(25.7°,26.5°)、26.9°(26.5°,27.4°)、25.94°±0.92°和24.3°(22.7°,25.4°),头倾角、外倾角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
1~L
5的最大螺钉直径分别为(5.65±0.49) mm、(6.38±0.60) mm、(6.91±0.67) mm、(7.42±0.76) mm和8.33(7.59,9.01) mm,除L
1和L
5外各节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最大螺钉长度分别为36.4(35.4,37.0) mm、36.7(35.8,37.3) mm、37.6(37.1,38.1) mm、37.8 (37.3,38.1) mm和36.2(35.2,36.9) mm,各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
1~L
5上终板比率分别为41.08%(34.36%,45.60%)、37.94%(32.97%,43.63%)、40.18%(34.56%,44.49%)、38.61%(34.80%,46.24%)和40.9%(35.32%,46.02%),L
1与L
2、L
2与L
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
1~L
5的轨迹与棘突间的距离分别为(7.27±1.23) mm、7.19(5.97,8.28) mm、7.32(6.01,8.28) mm、(7.31±1.36) mm和7.45(6.32,8.23) mm。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中轨迹尖端位于上终板的后2/5附近,轨迹延长线位于棘突下缘。CT三维重建图像中模拟螺钉与棘突不冲突。
结论:腰椎皮质骨轨迹螺钉可经皮置入且棘突不会妨碍其置入过程,棘突和上终板可作为指导经皮置入皮质骨轨迹螺钉的标志,数字化模拟置钉为经皮皮质骨轨迹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献关键词:
腰椎;骨螺丝;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常铭政;段康颖;王连雷;田永昊;原所茂;刘新宇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 25001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常铭政;段康颖;王连雷;田永昊;原所茂;刘新宇-.基于CT数据的腰椎皮质骨轨迹螺钉经皮置入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22(01):34-40
A类:
B类:
皮质骨轨迹螺钉,可行性研究,三维重建图像,图像模拟,形态学测量,皮皮,螺钉置入,腰椎病变,Mimics,椎弓根,内缘,下缘,交界处,进钉点,外倾角,棘突,终板,L
,节段,矢状位,尖端,延长线,妨碍,数字化模拟,置钉,骨螺丝,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AB值:
0.20180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