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
文献摘要: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部分日常语言具有隐喻性质.这个观点引发的问题是,非隐喻性的那一小部分语言是什么性质的呢?然而,对于这个问题,Lakoff和Johnson并未深究.学术界对此有所论及,但并未加以明确回答.这就有必要重新思考事关概念隐喻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概念隐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第二,非隐喻性的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回答,那么就能判断特殊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到底是不是概念隐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Buber的对话哲学为指导,就概念隐喻进行还原分析.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实质上具有思维性和次生性;一门语言中最基本的原生语词不具有隐喻性质,凡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语词都是次生语词,属于创造出来的产物;现实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不符合概念隐喻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对话哲学视域下,它们关涉的是两个基本关系,并不具有描述性.在表达形式上,概念隐喻必须以具有描述性的语词为基础.
文献关键词:
概念隐喻;对话哲学;还原分析;原生语词;次生语词
作者姓名:
王渝;杜世洪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渝;杜世洪-.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22(05):97-109
A类:
Buber,原生语词,次生语词
B类:
对话哲学,哲学视角,还原分析,Lakoff,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基本观点,隐喻性,一小部分,未深,深究,未加,新思考,基本问题,题得,殊语,语句,am,you,是不是,思维性,言中,凡是,造出来,哲学视域,关涉,基本关系,表达形式
AB值:
0.26346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