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银杏叶抗眩晕的作用机制
文献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多成分-靶点-通路的角度来探讨银杏叶抗眩晕的作用机制,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银杏叶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筛选得到眩晕的相关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11.0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关系,通过Cytoscape3.8.0软件绘制PPI网络图,MCODE插件分析银杏叶抗眩晕的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和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得到银杏叶抗眩晕的潜在作用通路,并运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采用AutoDock Tools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研究筛选得到银杏叶的活性成分29种,银杏叶与眩晕相交集的靶点79个,MCODE插件分析得到12个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涉及400个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20个显著相关通路.分子对接验证显示研究筛选出的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了银杏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眩晕的作用途径,预测银杏叶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可能通过AKT1、INS、IL6、TNF、JUN、TP53、BSR1、CASP3等靶点,作用于PI3K-Akt、p53、T细胞受体、TNF等多条信号通路干预眩晕.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银杏叶的核心化合物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等与主要靶点(AKT1、IL6、TP53、TNF)的结合活性较强,为进一步开展银杏叶抗眩晕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献关键词:
银杏叶;眩晕;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信号通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露;谢慧
作者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四川成都610075 v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露;谢慧-.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银杏叶抗眩晕的作用机制)[J].中药与临床,2022(03):61-68
A类:
BSR1
B类: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技术探讨,银杏叶,眩晕,多成分,TCMSP,数据库检索,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选得,交集靶点,STRING11,蛋白互作网络,网络关系,Cytoscape3,PPI,网络图,MCODE,插件,关键靶点,Metascape,DAVID,富集分析,潜在作用,作用通路,软件构建,通路网络,AutoDock,Tools1,相交,生物学过程,PI3K,Akt,p53,细胞受体,HIF,相关通路,主要活性成分,靶点蛋白,结合活性,多靶点,多通路,作用途径,槲皮素,谷甾醇,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AKT1,INS,IL6,JUN,TP53,CASP3,多条,思路和方法
AB值:
0.30630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