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circZKSCAN1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circZKSCAN1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差异表达circZKSCAN1基因的HepG2肝癌细胞进行实验。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OE组(过表达circZKSCAN1的HepG2)、SH-1和SH-2组(沉默circZKSCAN1的HepG2)、NC组(阴性对照的HepG2)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ircZKSCAN1上富集RNA结合蛋白(RBP)的结合位点,并通过RNA免疫共沉淀(RIP)和RNA pull-down实验验证其靶标RBP,分析靶标RBP与肝癌生存预后的关系。4组克隆形成数、迁移和穿膜细胞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富集倍数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克隆形成实验显示,NC组、OE组、SH-1组、SH-2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0.5±1.1)、(4.7±0.8)、(21.7±1.8)、(22.6±2.6)个,与NC组相比,OE组克隆形成数明显减少,而SH-1组、SH-2组克隆形成数明显增多(LSD-t=-7.386,9.196,7.424;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OE组24、48 h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而SH-1组、SH-2组24、48h的迁移能力则明显升高。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表明,NC组、OE组、SH-1组、SH-2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8.5±4.3)、(14.3±2.6)、(47.2±7.7)、(49.6±8.0)个,与NC组相比,OE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而SH-1组、SH-2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多(LSD-t=-4.895,3.673,3.474;P<0.05)。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显示,NC组、OE组、SH-1组、SH-2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1.3±2.1)、(7.6±1.5)、(38.6±5.8)、(41.3±7.1)个,与NC组相比,OE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而SH-1组、SH-2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LSD-t=-9.195,4.858,4.679;P<0.05)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ircZKSCAN1上富集RBP结合位点包括EIF4A3、FMR1、hnRNPC、U2AF65等。RIP实验显示circZKSCAN1可将细胞内的EIF4A3显著富集,与NC组相比,OE组富集倍数为(7.82±0.25)倍(t=1.057,P<0.05)。RNA pull-down实验显示EIF4A3可与circZKSCAN1结合。在线网站()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EIF4A3基因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主要出现在较晚分期的肝癌中(F=7.72,P<0.05),而高表达EIF4A3基因的肝癌患者具有更差的总体生存率(HR=1.90,P<0.05)。结论:EIF4A3是circZKSCAN1的靶标RBP,circZKSCAN1可能通过与EIF4A3结合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文献关键词:
癌,肝细胞;环状核糖核酸;真核细胞起始因子类;肿瘤侵润;肿瘤转移;机制;计算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邬杰忠;柯春连;陈少宏;刘波;姚志成
作者机构:
51053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普通外科;51053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邬杰忠;柯春连;陈少宏;刘波;姚志成-.circZKSCAN1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22(01):92-97
A类:
circZKSCAN1,hnRNPC,U2AF65,真核细胞起始因子类
B类:
肝癌细胞侵袭,癌细胞侵袭转移,差异表达,HepG2,克隆形成,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OE,过表达,SH,NC,侵袭能力,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蛋白,RBP,结合位点,免疫共沉淀,RIP,pull,down,靶标,生存预后,膜细胞,单因素方差分析,LSD,富集倍数,生存分析,Kaplan,Meier,Log,rank,迁移能力,48h,迁移实验,生物信息学分析,EIF4A3,FMR1,线网,癌旁组织,肝癌组织,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侵袭转移能力,肝细胞,环状核糖核酸,肿瘤侵润,肿瘤转移,计算生物学
AB值:
0.209072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