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鞍上池囊肿的扩大机制和治疗预后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鞍上池囊肿(SAC)的扩大机制和手术入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2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72例SAC患儿,依据MRI影像分为局限型(49例)和扩展型(23例),伴有脑积水者49例.神经内镜下经额叶入路行三脑室底-囊肿-桥前池造口术(EVCC)60例,经颞部入路行囊肿-桥前池造口术(CC)9例,显微镜下CC 3例.术中观察囊壁结构,桥前池有无粘连等,术后定期影像复查和评价疗效.结果 囊壁光滑与基底动脉间有裂隙状孔 49例,平均年龄48.8个月,囊壁上有异位脉络丛组织17例,平均年龄9.7个月,后者发病就诊年龄显著早于前者(P=0.007).术后随访3~60月,平均随访(16.8±13.6)个月,接受EVCC的囊肿缩小成功率为100%,CC为66.7%,脑积水加重5例,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好转.结论 囊肿的裂隙活瓣及异位脉络丛分泌脑脊液是鞍上池囊肿的主要扩大机制,EVCC可达到一次手术治愈的满意疗效.鞍上池囊肿常致梗阻性脑积水,但部分患者同时存在交通性脑积水.
文献关键词:
鞍上池囊肿;神经内镜;裂隙活瓣;异位脉络丛;三脑室底-囊肿-基底池造瘘术;囊肿-脑池造口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莲萍;梁秦川;孙守庆;邱珊珊;夏泽阳
作者机构:
20012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莲萍;梁秦川;孙守庆;邱珊珊;夏泽阳-.鞍上池囊肿的扩大机制和治疗预后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2(05):502-505,510
A类:
鞍上池囊肿,EVCC,异位脉络丛,裂隙活瓣
B类:
扩大机,治疗预后,预后分析,SAC,手术入路,治愈率,上海交通大学,学医,医学中心,心神,神经外科,局限型,神经内镜,内镜下,额叶,三脑室,前池,造口术,颞部,行囊,显微镜下,粘连,复查,基底动脉,平均年龄,壁上,早于,术后随访,缩小成,分流术,脑脊液,梗阻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造瘘术
AB值:
0.22404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