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超声、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神经电生理等多模态监测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治疗的AVMs患者51例,其中未破裂AVMs 25例,包括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者10例(19.6%);破裂出血AVMs 26例(51.0%),包括伴癫痫发作者5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6例、Ⅳ级22例、Ⅴ级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多模态监测技术用于AVMs显微手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所有患者接受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超声监测,根据需要可反复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对AVMs病变、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畸形团内部、皮质或畸形团表面进行监测,并通过临时阻断可疑供血动脉后病灶内部血流信号的变化,以判断该动脉是否为主要供血动脉.对于AVMs位置表浅者,结合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判断.AVMs病变位于功能区时,采用术中唤醒技术.术前合并癫痫发作进行皮质脑电图描记.手术并发症为术后30 d内,因手术及其相关原因引起的新发卒中、功能障碍(语言、运动、感觉、视觉)、颅内感染、脑积水以及死亡事件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51例AVMs患者共进行开颅手术51次,其中直接显微外科手术13例,分期选择性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31例,同期选择性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7例;手术时间5~16 h,平均(9.2±2.9)h.50例AVMs全切除,1例少量残留.所有患者接受神经导航、超声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其中病灶位置表浅的30例患者接受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并应用FLOW 800技术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10例患者接受术中唤醒,7例神经电生理监测成功定位运动皮质及纤维传导束,3例定位语言区;15例患者术前有癫痫发作,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切除致痫灶.术后30 d内,未发生卒中或死亡事件,治愈率98.0%(50/51),1例为残留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6%(11/51),包括2例视觉障碍、1例感觉性失语、2例小脑及1例颞顶枕叶AVMs出血患者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5例颅内感染.51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预后良好占比增加[术后10 d和术后6个月分别为54.9%(28/51)、88.2%(45/51)],治疗前后mRS评分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3.335,P<0.01).Spetzler-Martin分级与术后6个月mRS评分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 多模态监测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s中具有定位准确、及时发现异常、精准评估血流动力学等优点,可改善手术质量,其侧重各有不同,在临床上应选择性联合应用.本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文献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多模态成像;治疗结果
作者姓名:
王娟;戴嵬;李伟;吴凌云;凌海平;赵鹏来;杭春华
作者机构:
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
引用格式:
[1]王娟;戴嵬;李伟;吴凌云;凌海平;赵鹏来;杭春华-.多模态监测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01):15-23,72
A类:
B类:
多模态监测,脑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神经导航,吲哚氰绿,血管造影,AVMs,手术中,南京大学,学医,鼓楼,未破裂,癫痫发作,首发症状,破裂出血,Spetzler,Martin,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情况,显微手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超声监测,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可疑,血流信号,变位,功能区,术中唤醒,脑电图,手术并发症,关原,颅内感染,Rankin,mRS,预后不良,开颅手术,中直,显微外科手术,介入栓塞,手术时间,全切,病灶位置,FLOW,对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参数,运动皮质,脑电监测,下切,致痫灶,生卒,治愈率,留好,并发症发生率,视觉障碍,感觉性失语,小脑,枕叶,交通性脑积水,分占,外科手术切除,定位准确,发现异常,精准评估,手术质量,各有不同,应选,联合应用,颅内动静脉畸形,神经外科手术,多模态成像,治疗结果
AB值:
0.26372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