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体会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并探索适合于基层医院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4月—2020年7月收治的31例LEDVT的腔内治疗过程,患者先后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经皮血栓抽吸术(PAT)、导管接触溶栓(CDT)、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必要时)、下腔静脉滤器转换术,比较治疗前、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并进行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植入贝朗可转换滤器,并于2个月后成功转换.所有患者均经口静脉置管,盲穿成功26例,路图引导下穿刺成功5例.总溶栓时间为50~110 h,平均(75.74±15.52)h.尿激酶用量为215~465万U,平均(320.06±64.75)万U.3例(9.68%)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术,共植入Wallstent支架4枚.患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好转,溶栓后及转换滤器时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有7例(22.58%)患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其中2例(6.45%)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栓部分残留;其余24例(77.42%)患者恢复良好.3例髂静脉支架植入患者下肢无肿胀,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支架通畅.治疗及随访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大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基层医院中,IVCF+PAT+CDT联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腔内治疗措施.
文献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经皮血栓抽吸术;导管接触溶栓;下腔静脉滤器
作者姓名:
山长星;陈志丹;龚斌;张超;陈德杰;谷涌泉
作者机构: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襄阳市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湖北 襄阳 44170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北京 100053
引用格式:
[1]山长星;陈志丹;龚斌;张超;陈德杰;谷涌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2(11):877-881
A类:
经皮血栓抽吸术,IVCF+PAT+CDT
B类: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治疗体会,LEDVT,治疗过程,基层医院,治疗模式,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后行,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接触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患肢周径,通畅度,经口,静脉置管,盲穿,路图,下穿,穿刺成功,溶栓时间,尿激酶,酶用量,Wallstent,患肢肿胀,肿胀程度,明显好转,血栓后综合征,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髂静脉支架,无症状,症状性,肺栓塞,大出血,严重并发症,院中,联合治疗,急性期,不失为,治疗措施
AB值:
0.20821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