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川乌生物碱类成分致心脏毒性的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
文献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毒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心脏毒性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为其安全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检索川乌中有毒生物碱类成分,利用SwissTarget数据库收集成分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利用比较毒物遗传学数据库预测心脏毒性靶点,筛选重合靶点作为川乌潜在的心脏毒性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探索关键蛋白与川乌毒性候选成分的亲和力以及结合方式.结果 从川乌中共筛选出26个有毒生物碱类成分,涉及33个心脏毒性靶点.基因本体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靶点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参与心脏血液供应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HRM2、MAPK14、AGTR2、PA R P1等靶点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影响心脏的代谢、发育和形态,进而产生心脏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多数川乌毒性生物碱类成分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Pi-Pi键等形式与心脏毒性靶点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 通过川乌生物碱类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和通路产生心脏毒性的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川乌心脏毒性作用机制提供新线索.
文献关键词:
川乌;网络毒理学;分子对接;生物碱;乌头碱;心脏毒性;机制预测
作者姓名:
冯群;姚景春;李欣;荆凡波;张娜;张贵民
作者机构: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 临沂 276006;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100;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2;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临沂 27600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冯群;姚景春;李欣;荆凡波;张娜;张贵民-.川乌生物碱类成分致心脏毒性的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J].中国药物警戒,2022(01):62-68
A类:
B类:
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心脏毒性,机制预测,网络毒理学,分子对接,分心,作用靶点,安全用药,有毒,SwissTarget,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网络,毒物,遗传学,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Metascape,功能富集分析,分析预测,AutoDock,Vina,关键蛋白,选成,亲和力,结合方式,基因本体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书信,信号通路富集,通路富集分析,血液循环,跨膜转运,血液供应,内环境稳态,CHRM2,MAPK14,AGTR2,PA,P1,氢键,疏水作用,Pi,结合活性,成分作用,路产,毒性作用,新线,乌头碱
AB值:
0.3032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