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治疗免疫性肝损伤"有故无殒"思想内涵
文献摘要:
目的 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和网络毒理学探究雷公藤治疗免疫性肝损伤的药理机制和导致肝毒性的毒理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中医"有故无殒"思想内涵.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搜集雷公藤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应用GeneCards、PubMed数据库搜集免疫性肝损伤和肝毒性相关靶点,并与雷公藤作用靶点整合.分别构建共有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以及"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免疫性肝损伤"网络和"活性成分-靶点-通路-肝毒性"网络,预测雷公藤治疗免疫性肝损伤和导致肝毒性的潜在靶点,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进而应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雷公藤活性化合物靶点分别与免疫性肝损伤、肝毒性相关靶点存在136、139个共有靶点.GO富集分析结果提示,雷公藤可抑制相关促炎因子及炎性介质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雷公藤治疗免疫性肝损伤和导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与PI3K-Akt、TNF、TLR信号通路等有关,其关键活性化合物的潜在靶点可能是AKT1、TNF、TP53、VEGFA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雷公藤甲素与PI3K-Akt信号通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雷公藤的毒效机制可能与AKT1、TNF、TP53、VEGFA等靶点,以及PI3K-Akt、TNF、TLR等信号通路有关,初步阐释了中医"有故无殒"思想内涵.
文献关键词:
雷公藤;网络药理学;网络毒理学;有故无殒
作者姓名:
卫博文;王海燕;曹丹;江始源;蒋杨雨;连辉;李健
作者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2488
引用格式:
[1]卫博文;王海燕;曹丹;江始源;蒋杨雨;连辉;李健-.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治疗免疫性肝损伤"有故无殒"思想内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06):29-35
A类:
B类:
网络药理学,免疫性肝损伤,有故无殒,思想内涵,网络毒理学,药理机制,肝毒性,毒理机制,TCMSP,活性成分,作用靶点,Cytoscape3,软件构建,GeneCards,点整,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潜在靶点,AutoDock,分子对接,活性化合物,可抑制,促炎因子,炎性介质,通路富集分析,PI3K,Akt,TLR,AKT1,TP53,VEGFA,雷公藤甲素,亲和力
AB值:
0.2079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