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川崎病患儿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初探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5月就诊的初发急性期KD患儿的临床资料.KD患儿分别于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取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CD 1 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数量和比例及表面功能分子HLA-DR、CD 86、CD 40蛋白表达水平.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KD组患儿32例,男19例、女13例,中位年龄37.0(22.3~58.5)月.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中位年龄52.0(30.0~65.0)月.KD组患儿IVIG治疗前、治疗后的pDC、CD 1 c+mDC占外周血总DC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CD 1 c+mDC占外周血总DC比例高于治疗前;治疗前组pDC、CD 1 c+mDC数量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pDC表面CD 86、CD 40表达以及CD 1 c+mDC表面HLA-DR、CD 8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KD患儿pDC和CD 1 c+mDC数量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CD 1 c+mDC细胞数量与血沉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KD患儿外周血循环中pDC和CD 1 c+mDC存在数量不足及功能受损,pDC和CD 1 c+mDC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
文献关键词:
川崎病;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分子;共刺激分子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娜娜;孟丽君;张欠文;张帆;侯淼;陈烨;王波;严文华;吕海涛;孙凌;黄洁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心内科 江苏苏州 21502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血液科 江苏苏州 215025;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 江苏苏州 21502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娜娜;孟丽君;张欠文;张帆;侯淼;陈烨;王波;严文华;吕海涛;孙凌;黄洁-.川崎病患儿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初探)[J].临床儿科杂志,2022(07):500-504
A类:
c+mDC,抗原提呈分子
B类:
川崎病,树突状细胞亚群,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初发,发急,于静,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流式细胞术,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CD,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功能,HLA,DR,蛋白表达水平,健康体检,体检儿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细胞数量,血沉,血循环,环中,共刺激分子
AB值:
0.1882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