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虚拟现实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的脑梗死住院患者44例,按区块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两组各排除2例,最终每组纳入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tDCS联合虚拟现实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同步干预,对照组则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虚拟现实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同步干预,两组同步干预频次为1次/d,20 min/次,5 d/周,持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偏瘫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FMA-UL评分分别为(32±15)、(33±17)分;治疗3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MA-UL评分分别为(48±15)、(38±18)分.治疗前后两组FMA-UL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24,P<0.01),时间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FMA-U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FMA-UL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ARAT评分分别为(3.7±2.2)、(3.8±2.6)分;治疗3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ARAT评分分别为(5.4±2.1)、(4.4±2.6)分.治疗前后两组ARAT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84,P<0.01),时间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ARAT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ARAT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72±14)、(69±23)分;治疗3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84±13)、(79±22)分.治疗前后两组MBI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P>0.05),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B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MBI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两组治疗前后FMA-UL、ARAT、MBI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前后FMA-UL、ARAT评分的差值优于对照组[FMA-UL评分:15.00(9.00,21.00)分比4.50(1.25,8.00)分,Z=-3.996;ARAT评分:12.00(5.00,23.00)分比4.00(0.50,6.00)分,Z=82.50;均P<0.01];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联合虚拟现实上肢康复机器人技术可提高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但在改善ADL方面未显现出明显的优势.
文献关键词:
脑梗死;经颅直流电刺激;虚拟现实;上肢康复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眭有昕;郭川;朱仕哲;沈滢;章天娇;王庆雷;徐胜;张宇时;言丽香;施晔;王彤
作者机构:
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眭有昕;郭川;朱仕哲;沈滢;章天娇;王庆雷;徐胜;张宇时;言丽香;施晔;王彤-.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2):801-808
A类:
B类:
经颅直流电刺激,上肢功能,功能影响,tDCS,上肢康复机器人,机器人技术,上肢运动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常州市,德安,康复中心,住院患者,排除标准,各排,常规康复治疗,同步干预,Fugl,Meyer,FMA,UL,手臂,ARAT,偏瘫,Barthel,MBI,定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组别,交互效应,效应差异,主效应,分治,亚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脑梗死患者,显现出
AB值:
0.144771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