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固碳减排关键影响因素及技术体系
文献摘要:
水稻生产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究影响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因素,构建水稻生产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开展包括免耕、氮肥深施、间歇性节水灌溉、秸秆氮肥配施管理等低碳管理措施在内的定位试验,分析水稻生产固碳减排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长期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使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有机碳官能团分子结构,明确稻作管理措施增汇减排机理.进一步从碳足迹角度评估不同稻作管理技术下稻田生产间接碳排放.同时使用13C秸秆示踪技术,明确秸秆外源碳在稻作循环中的转化比例.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调控秸秆和氮肥配比,可以促进秸秆碳向小分子官能团的转化,并促进土壤团聚体吸附外源颗粒有机碳,相比常规秸秆管理模式提高土壤碳库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储量32.3%.间歇性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甲烷氧化菌丰度,减少稻田甲烷排放19.9%~21.1%.免耕等低能耗稻田管理技术可以减少燃油和人力等投入,综合降低稻田生产间接碳排放10.5%~16.7%.相对于常规稻田秸秆还田模式,间歇性节水灌溉、秸秆氮肥配施等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秸秆外源碳循环固定率57.3%~59.9%.土壤团聚体结构发育、碳排放功能微生物、土壤氮素底物浓度、水稻生产碳足迹和作物碳固定量是影响水稻生产碳中和的关键因素.从"增汇""减排""降耗""循环"角度,构建水稻生产固碳减排技术体系可以促进水稻生产碳固持28.9%~67.6%.
文献关键词:
稻田;固碳减排;碳中和;碳足迹;碳循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天奇;胡权义;汤计超;李成芳;江洋;刘娟;曹凑贵
作者机构: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武汉 4300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天奇;胡权义;汤计超;李成芳;江洋;刘娟;曹凑贵-.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固碳减排关键影响因素及技术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04):603-615
A类:
B类:
长江中下游,游水,水稻生产,固碳减排,关键影响因素,中国农业,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探究影响,响水,建水,碳减排技术,主产区,免耕,氮肥深施,间歇性,配施,低碳管理,定位试验,长期监测,温室气体排放,13C,核磁共振技术,官能团,分子结构,稻作,增汇,碳足迹,管理技术,间接碳排放,示踪技术,外源碳,环中,氮肥配比,秸秆碳,小分子,子官,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土壤碳库,有机碳储量,节水灌溉技术,甲烷氧化菌,稻田甲烷,甲烷排放,低能耗,稻田管理,燃油,常规稻,稻田秸秆,秸秆还田模式,碳循环,定率,团聚体结构,功能微生物,土壤氮素,底物,碳固定,固定量,降耗,碳固持
AB值:
0.3129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