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稻田入土生物质炭自然陈化过程理化特性变化规律
文献摘要:
为探究生物质炭入土后其长期理化特性变化,以水稻秸秆生物质炭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长期定位试验田中的入土生物质炭样品,探究了稻田土壤中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土生物质炭颗粒随时间推移经历持续性物理破碎,平均孔径显著降低,入土11年后,生物质炭比表面积从初始的55.0 m2·g-1增大到259.0 m2·g-1,氢与碳的摩尔比从最初的0.423提升至0.568,不饱和度显著提升.入土生物质炭C=O(1600~1630 cm-1)和C—O—C(1080 cm-1)的骨架振动强度和芳香族C—H(790 cm-1)的平面振动均增强,其含氧官能团的类型和含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入土生物质炭的可热降解组分占比不断提高,热稳定性逐渐降低.研究表明,与实验室老化模拟试验结果明显不同,受诸多外力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稻田中入土生物质炭的理化特性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降低.因此,为精准科学评估稻田生态系统生物质炭化还田的固碳减排效应,开展入土生物质炭长期稳定性分析测试与相关评价模型研究十分必要.
文献关键词:
生物质炭;稻田土壤;理化特性;评估方法;碳汇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昊;南琼;秦勇;吴伟祥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005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昊;南琼;秦勇;吴伟祥-.稻田入土生物质炭自然陈化过程理化特性变化规律)[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04):758-765
A类:
B类:
入土,土生,陈化过程,理化特性,水稻秸秆,秸秆生物质炭,长期定位试验,试验田,田中,稻田土壤,时间推移,比表面积,摩尔比,不饱和度,芳香族,含氧官能团,热降解,解组,分占,热稳定性,实验室老化,模拟试验,外力作用,科学评估,稻田生态系统,生物质炭化,炭化还田,固碳减排,碳减排效应,长期稳定性,稳定性分析,分析测试,碳汇
AB值:
0.2820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