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同肥力棕壤玉米根茬和茎叶残体碳氮的固定特征
文献摘要:
[目的]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碳固定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固定特征,明确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培肥机制.[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集不施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分别作为低肥力(LF)和高肥力(HF)土壤,并分别与13C和15N双标记的玉米茎叶(S)、玉米根茬(R)混合,在25℃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试验于第1、30、60、180和360天取样并测定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同位素丰度,分析玉米不同部位残体碳、氮在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中的固定特征.[结果]添加玉米残体显著提高土壤SOC,一年后仍能提高14.0%.添加玉米残体后,土壤系统中有一小部分氮素可能以反硝化方式流失,且外源玉米残体氮和土壤原有老氮均有损失.与添加根茬相比,添加茎叶更有利于外源新碳、氮的增加,而且具有更强的激发老碳、氮分解/损失的效应,不利于土壤老碳、氮的固持;根茬残体则更趋向于被分解,使土壤老碳、氮得到相对的保护和固定.外源残体碳虽然在低肥力土壤中的固定较少,但是对低肥力土壤碳库的提升具有更大的贡献.添加残体后低肥力土壤的C/N和13C/15N(代表土壤中来自于外源残体的C/N)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但本研究结果表明13C/15N并不是限制低肥力土壤中残体分解和固定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底物长期选择条件下的特异性土著土壤微生物群落较为稳定,对于外源有机质加入的干扰具有抵抗力造成的.[结论]土壤中添加玉米不同部位残体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碳、氮水平,但其内在的残体新碳/氮和土壤老碳/氮的固定策略相异.低肥力土壤较高肥力土壤对外源碳的固定少,其对不同部位残体的固定在本研究中并不受到来自于外源残留残体C/N的影响.
文献关键词:
玉米残体;土壤肥力水平;土壤碳氮固定;稳定同位素标记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佳燕;孙良杰;马南;王丰;汪景宽
作者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6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佳燕;孙良杰;马南;王丰;汪景宽-.不同肥力棕壤玉米根茬和茎叶残体碳氮的固定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22(23):4664-4677
A类:
土壤碳固定,外源有机质,土壤碳氮固定
B类:
棕壤,茎叶,氮的固定,秸秆还田,土壤养分状况,不同部位,增碳,培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试验站,不施肥,有机肥配施,化肥,低肥力,LF,HF,13C,15N,室内培养,总有机碳,SOC,全氮,TN,同位素丰度,玉米残体,一小部分,氮素,反硝化,有损,更趋,趋向于,土壤碳库,表土,体分解,底物,土著,土壤微生物群落,抵抗力,氮水平,定策,相异,外源碳,土壤肥力水平,稳定同位素标记
AB值:
0.2981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