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珠江河网典型横向汊道水面线演变及成因
文献摘要:
以珠江河网中下游腹地的"四横两纵"横向汊道体系为研究靶区,采用余水位曲率、潮波衰减率公式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1960—2016年洪枯季的水面线演变过程及其与余水位曲率变化的对应关系,探究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93年前人类活动以联围筑闸为主,此时水面线在中下游"南沙-容奇"洪季呈下凹型,枯季呈微上凸型(洪季曲率为正,均值为1.50×10?10 m?1,枯季曲率为?6.64×10?12 m?1).在中上游"板沙尾-南华"洪枯季均为下凹型(曲率均为正,洪季均值为1.92×10?10 m?1,枯季为5.37×10?12 m?1).1993年后,中下游河道受人为采砂和航道疏浚的影响,导致水位降低.围垦叠加海平面上升影响导致口门水位抬升,使得水面线在洪季的下凹程度增大(曲率为正,均值为3.98×10?10 m?1),枯季由微凸变凹(曲率为正,均值为1.85×10?10 m?1).中上游由于强烈的河道采沙和疏浚,导致中游来流量增大,另叠加桥梁建设对径潮流的阻滞作用,因而水面线在洪季和枯季均转为上凸型(曲率均为负,洪、枯季均值分别为?6.87×10?10和?0.55×10?10 m?1).
文献关键词:
余水位坡度;余水位曲率;潮波衰减率;水面线;人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博芝;李博;魏稳;欧素英;蔡华阳;杨清书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 河口海岸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广东省海岸与岛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广东 珠海 519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博芝;李博;魏稳;欧素英;蔡华阳;杨清书-.珠江河网典型横向汊道水面线演变及成因)[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2(07):1375-1384
A类:
余水位曲率,潮波衰减率,余水位坡度
B类:
珠江,江河,河网,汊道,水面线,中下游,腹地,道体,靶区,双累积曲线法,洪枯季,人类活动影响,时水,南沙,洪季,中上游,南华,下游河道,采砂,航道疏浚,水位降低,围垦,海平面上升,响导,口门,抬升,游来,来流,桥梁建设,对径,阻滞作用
AB值:
0.24194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