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双阳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与转归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Ab)双阳性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2017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MG患者,共纳入34例MuSK-Ab阳性MG(MuSK-MG)患者、11例双抗体阳性MG(double-antibodies positive MG,DP-MG)和80例AChR-Ab阳性MG(AChR-MG)患者。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统计学分析DP-MG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等方面与AChR-MG患者和MuSK-MG患者的差异。结果:DP-MG组患者的女性比例为7/11,男性比例为4/11,发病年龄为(41±27)年,与AChR-MG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P-MG组和MuSK-MG组眼外肌受累的比例(8/11和52.9%)低于AChR-MG组(83.8%)(均 P<0.05)。DP-MG组和MuSK-MG组肌无力危象发生率(6/11和61.8%)高于AChR-MG组(20.0%)( P<0.05)。DP-MG组和MuSK-MG组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率(8/11和74.2%)低于AChR-MG组(96.8%),DP-MG组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阳性率(5/10)低于AChR-MG组(85.1%)(均 P<0.05)。MuSK-Ab滴度与病程呈正相关( r=0.466, P<0.05),症状改善后抗体滴度下降。DP-MG组和MuSK-MG组患者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反应性(2/11和9.1%)低于AChR-MG组(66.3%),且两组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11和39.4%)高于AChR-MG组(15.0%)(均 P<0.05)。4例DP-MG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胸腺增生和胸腺瘤各2例。后续随访发现5例(5/11)DP-MG患者达到最轻微表现状态及以上更好状态。 结论:DP-MG患者的性别分布、发病年龄、药理学特征和电生理检查与MuSK-MG类似,但DP-MG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介于AChR-MG和MuSK-MG之间。
文献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姓名:
鲁亚茹;于鹭;马乾;陈裴;邱力;欧昶毅;林中强;刘卫彬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8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鲁亚茹;于鹭;马乾;陈裴;邱力;欧昶毅;林中强;刘卫彬-.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双阳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与转归)[J].中华医学杂志,2022(13):942-947
A类:
MuSK
B类: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双阳,重症肌无力,AChR,Ab,MG,治疗特点,中山大学,医院住院,双抗,体阳,double,antibodies,positive,DP,统计学分析,人口学特征,治疗转归,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眼外肌,受累,肌无力危象,新斯的明,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症状改善,善后,抗体滴度,胆碱酯酶抑制剂,反应性,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病理,病理结果,胸腺增生,胸腺瘤,最轻,药理学特征,电生理检查,患者病情,病情严重程度,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AB值:
0.2002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