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文献摘要:
目的 研究多节段融合术后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 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我院行三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37例患者为实验组,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angl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angle,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angl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同时测量40名无症状人群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作为对照组.分析多节段腰椎融合手术前后腰椎-骨盆曲度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前的PT高于对照组,SS、LL、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发现SS、LL、PT、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与手术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在多节段融合术后,PT、SS、LL、下腰椎前凸角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均有明显改善.
文献关键词:
多节段融合;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键;杜怡斌;吕文;刘敏;许晓
作者机构: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23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键;杜怡斌;吕文;刘敏;许晓-.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J].颈腰痛杂志,2022(05):678-680
A类:
多节段融合
B类:
腰椎融合术,融合术后,后腰,矢状位参数,术后患者,我院,三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测量术,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angle,骨盆倾斜,倾斜角,tilt,PT,骶骨,sacral,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分布指数,distribution,LDI,同时测量,无症状人群,手术前后,曲度,下腰,无相,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AB值:
0.222354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