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中国传统译论"神似"的认知语义学阐释
文献摘要:
"神似"是中国最重要的翻译话语,先前对"神似"的探讨和研究存在模糊性和主观性.为了使该论题的探讨更为客观,本文拟将"神似"纳入认知框架之内,以认知语义学来阐述"神韵"的生成机制,对传统诗学提倡的"神韵"进行解读.认为"神韵"是通过语言的有效刺激,激活读者先前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大脑中产生影像,通过推理获取意义、韵味、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神似"的三个层次来分析"神似"的可能性,认为翻译中的"神似"与认知模式有关,如果两种文化的认知模式相同,翻译容易产生神似;如果不同,翻译要么产生相仿的神韵效果,要么会减损或灭失原作的神韵.
文献关键词:
神韵;神似;认知语义学;分类及认知阐释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周远航;周红民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周远航;周红民-.中国传统译论"神似"的认知语义学阐释)[J].中国翻译,2022(03):29-38
A类:
神韵效果,分类及认知阐释
B类:
中国传统译论,神似,认知语义学,翻译话语,先前,模糊性,主观性,论题,拟将,认知框架,学来,生成机制,诗学,活读,知识储备,韵味,情感体验,认知过程,认知模式,两种文化,要么,相仿,减损,灭失,原作
AB值:
0.33766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