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IL-33、Ang-2、GM-CS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白细胞介素-33(IL-33)、血管生成素-2(Ang-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8月ICU收治的创伤后ARDS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33、Ang-2、GM-CSF的水平.结果 (1)观察组的IL-33、Ang-2、GM-C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入 ICU 48、72 h时,病死患者的IL-33、Ang-2、GM-CSF水平高于生存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显示,IL-33、Ang-2、GM-CSF水平对入ICU 72 h的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其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最佳敏感度为86.84%,特异度为91.43%.(4)创伤后ARDS患者入ICU 72 h时,IL-33、Ang-2、GM-CSF的截断值分别为284.52、255.49和49.98 ng/L.以各指标截断值为界,≤截断值为低水平患者,>截断值为高水平患者.入ICU 72 h时,IL-33、Ang-2、GM-CSF高水平患者的28 d累积生存率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 ICU创伤后ARDS患者的IL-33、Ang-2、GM-CSF水平明显升高,临床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和预测预后.
文献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创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白细胞介素-33;血管生成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作者姓名:
王新刚;王广河;任青松
作者机构: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平顶山 467000
引用格式:
[1]王新刚;王广河;任青松-.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IL-33、Ang-2、GM-CS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22(02):126-131
A类:
B类:
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ng,GM,CSF,重症医学科,ICU,ARDS,血管生成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另选,健康体检者,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曲线,截断值,累积生存率,预测预后
AB值:
0.12780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