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数字化技术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胫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3岁,平均3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4.0 cm×3.0 cm,均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行双下肢CTA检查并应用Mimics 20.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用软件设计胫前动脉穿支皮瓣并模拟切取。术中按设计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5 cm×3.5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并评估肢体恢复情况,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表(DASH)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皮瓣均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8例,静脉危象1例,探查并重新吻合后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DASH评分2~15分,平均6.4分;供区轻度瘢痕增生1例,感觉无异常。结论:数字化技术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实现胫前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设计,适用于手部中小创面的修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文献关键词: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手外伤;修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石岩;王腾;徐永清;杨曦;方翔;付祁辰;白艳;何晓清
作者机构: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石岩;王腾;徐永清;杨曦;方翔;付祁辰;白艳;何晓清-.数字化技术在胫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2(02):167-170
A类: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B类:
数字化技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应用数字,技术辅助,辅助设计,中男,软组织缺损,肌腱外露,双下肢,CTA,Mimics,三维建模,软件设计,后观,皮瓣成活,肢体恢复,恢复情况,上肢功能,功能评分,评分表,DASH,供区,接缝,缝合,静脉危象,探查,后部,部分坏死,术后随访,瘢痕增生,无异,精确定位,穿支血管,计算机辅助,手外伤
AB值:
0.24532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