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支,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术前定位与术中探查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及第1穿支(距离腋窝顶点最近的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的长度,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采用的组织瓣类型;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每例患者术前定位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穿支数量为2条或3条(共42条);穿支均位于2个梯形区域内,在第1个梯形区域中均定位和探查到1条稳定的穿支(第1穿支),第2个梯形区域的平均穿支数量为1.47条;第1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2.1~3.1 cm。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为0.4~0.6 mm。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单个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采用胸背动脉穿支分叶皮瓣、2例采用携带部分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术后随访6~16个月,17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二纵三横法有助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定位,方法简单可靠,基于该方法设计切取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供区损伤小。
文献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二纵三横法;背阔肌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黄广涛;魏在荣;黄丽;李书俊;陈伟;杨成兰;聂开瑜;邓呈亮;王达利
作者机构: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遵义 5630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黄广涛;魏在荣;黄丽;李书俊;陈伟;杨成兰;聂开瑜;邓呈亮;王达利-.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2(02):165-169
A类:
二纵三横法,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B类:
穿支定位,创面修复,临床应用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观察性研究,遵义,大学附属医院,入选标准,中男,清创,创面面积,腋窝,中点,髂后上棘,骶髂关节,突出点,点定,纵线,线间,横线,梯形,便携式,探测仪,背阔肌,穿支皮瓣修复,接缝,缝合,术前定位,术中探查,支数,及第,顶点,穿出,管径,组织瓣,术后随访,成活,区外,查到,分叶皮瓣,患者组织,柔软,遗留,线性瘢痕,方法设计,供区损伤,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
AB值:
0.2133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