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提高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治的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压强度将患者分为低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295例)和高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185例)。统计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烧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意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影像学表现、治疗、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并发症。结果:(1)性别、年龄:患者男女比例为5.4∶1.0;发病高峰年龄为18~60岁,共302例(62.9%);烧伤情况:烧伤面积为1%~78%[(20.0±4.0)%]总体表面积(TBSA),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321例。(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占比最高,低电压组295例(100%),高电压组185例(100%);其次是头痛,低电压组178例(60.3%),高电压组115例(62.2%)( P均>0.05)。(3)意识:37例昏迷,其中低电压组17例(5.8%),高电压组20例(10.8%)( P<0.05)。(4)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发现脑水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阳性病变。头部有创面(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44.0%,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86.8%( P<0.05)。头部无创面(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5.3%,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3%( P>0.05)。对于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其脑损伤类型比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脑损伤类型多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5)治疗、预后及并发症:非手术治疗478例(99.6%);手术治疗2例(0.4%),死亡1例(0.2%),救治成功479例(99.8%)。低电压组良好280例(94.9%),中残13例(4.4%),重残2例(0.7%);高电压组良好143例(77.3%),中残30例(16.2%),重残11例(5.9%),死亡1例(0.5%)( P均<0.01)。患者出院后,低电压组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电压组( P均<0.01)。 结论: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是高发重点人群。意识障碍和头痛是主要临床表现;高电压昏迷发生率更高;与低电压烧伤相比,高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严重程度更明显,范围更广泛;早期积极行CT或MRI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与高电压烧伤相比,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占优,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并发症更容易出现在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中。
文献关键词:
烧伤,电;脑损伤;流行病学
作者姓名:
柯家祥;姜杰;李蓓;李宁;刘虎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烧伤整形科,青岛 266000;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青岛 266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柯家祥;姜杰;李蓓;李宁;刘虎-.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22(09):791-796
A类:
流出入
B类:
电烧伤,脑损伤,伤患,流行病学分析,压电,流行病学特点,回顾性队列研究,青岛大学,青岛市,市立,低电压,致伤,kV,高电压,伤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影像学表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男女比例,发病高峰,烧伤面积,体表面积,TBSA,出入口,入口位,意识障碍,头痛,脑水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性病变,创面,无创,损伤类型,非手术治疗,重残,患者出院,出院后,麻木,感觉异常,中青年,重点人群,主要临床表现,占优
AB值:
0.1776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