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中国存在多个时代、多种类型的造山带,发育了多种多样的俯冲增生杂岩带,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洋陆转换过程,如何揭示包括洋内演化和洋陆转换等的造山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为此,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组提出了洋板块地质研究,试图通过对造山系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洋岩石圈地质建造、结构构造进行系统研究,再造洋岩石圈从洋中脊形成到海沟俯冲消亡、转换成陆的地质作用全过程.本文介绍了洋板块地质提出到现今主要的研究进展,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了洋板块地质格架,洋板块地质的研究包括俯冲增生杂岩的物质组成、蛇绿岩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洋板块沉积组合和洋板块地层、岛弧火成岩组合、洋陆转换的过程和机制、洋-陆转换过程与成矿作用等重要内容.二是,识别出北山牛圈子—马鬃山、嘉荫—依兰、陈蔡、东昆仑布青山—阿尼玛卿、鹰扬关、大洪山、甘孜—理塘、新余神山—新干神政桥等中国陆域62条主要的俯冲增生杂岩带/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是认识、理解造山系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的关键.三是,在祁连地区识别出较为完整的洋内弧岩石组合.洋盆演化形成大陆过程中的洋内俯冲带是大陆的诞生地,洋内俯冲作用形成的洋内弧是洋盆演化形成大陆的初始弧.洋内弧火成岩组合序列的发现为研究洋陆转换过程提供了岩石学依据.祁连造山带是洋板块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研究显示,当金山出露完整的洋内弧岩石组合,这些岩石记录了洋内弧从初始俯冲到发育成熟的全过程,为探讨祁连造山带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四是,制定了洋板块地质构造图编图方案,编图内容主要包括俯冲增生杂岩带、岩浆弧、高压-超高压带、俯冲期和碰撞期构造形变要素和构造演化等.编图单元分为三级:一级为俯冲增生杂岩带;二级为岩片;三级包括基质和岩块.编图过程中需要明确岩浆弧的性质和归属,明确图面上某一岩浆弧与哪个蛇绿混杂岩或大洋配套.图面上对于构造要素的表达重点是区分俯冲和碰撞阶段.通过构造变形的时态、相态、位态研究,识别俯冲期和碰撞期的构造变形形迹.这是洋板块地质初步的研究成果,以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研究为基础,探讨特提斯洋等大洋的演化、中国东部古太平洋/太平洋转换与中新生代成矿关系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是洋板块地质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目前,洋板块地质的研究还处于试点阶段,洋板块地质与成矿的成因联系等重大地质问题尚需今后更深入地研究.
文献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造山带;蛇绿岩;俯冲增生杂岩带;洋内弧;洋内初始俯冲;弧前火山岩组合;洋板块地质构造图
作者姓名:
刘勇;李廷栋;肖庆辉;张克信;朱小辉;丁孝忠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勇;李廷栋;肖庆辉;张克信;朱小辉;丁孝忠-.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22(02):79-93
A类:
洋板块地层,鹰扬关,洋板块地质构造图,洋内初始俯冲,弧前火山岩组合
B类:
地质研究进展,多种类型,多种多样,俯冲增生杂岩带,洋陆转换,转换过程,中国区域,区域地质,项目组,山系,蛇绿岩,岩石圈,圈地,地质建造,结构构造,洋中脊,海沟,冲消,消亡,转换成,成陆,出到,质的研究,物质组成,构造环境,沉积组合,岛弧,火成岩,成矿作用,北山,牛圈,圈子,马鬃山,嘉荫,依兰,东昆仑,阿尼玛,大洪山,甘孜,理塘,新余,神山,陆域,时空结构,祁连地区,洋内弧,岩石组合,洋盆,俯冲带,诞生地,俯冲作用,岩石学,祁连造山带,冲到,发育成,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岩浆弧,超高压,压带,构造形变,编图单元,图面,哪个,蛇绿混杂岩,大洋,构造变形,时态,相态,形迹,中国东部,古太平洋,新生代,成矿关系,基础地质,地质问题,工作方向,成因联系,尚需
AB值:
0.25131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